查看原文
其他

成都49中事件: 看见那些被忽略的“好孩子”

黄硕 谷珵 光明社教育家 2022-12-10



教育家 · 快评

近日,成都一名中学生在校园内坠亡,引发舆论高度关注。随着事件过程和细节的披露,围绕事件真相的争议逐渐消散,公众开始关注事件本身——好好的孩子,为什么走到了“想死”这一步?


据报道,死者生前是一名高二住校生,学习成绩良好,“高考估计可以上一本线”,家长也反映,孩子成绩不错,性格开朗,对学习也很自信,之前没有发生任何异样。然而这样一位家庭和学校眼中的“好孩子”,选择在十六岁的花季结束生命,而家长和教师对原因一无所知。这暴露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“隐秘的角落”——“好孩子”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了。


“好孩子”成绩好,又懂事听话,怎么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呢?在很多人看来,成绩暂时落后、习惯养成不佳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。殊不知,一些“好孩子”为了维持在成人心中的“闪光”形象,常常存在成就焦虑、孤独、自负等心理问题,同样会有脆弱不堪的一面。


一次考试没考好、一段被拒绝的懵懂情感、一两句来自大人的无心之话……这些“小事”对情绪波动剧烈的青春期孩子,往往能够造成“天塌地陷”般的心理冲击。当这些问题的发生被孩子的情绪、态度外显出来,容易被家长和老师看见,而那些处于心理困境的“好孩子”却会将自己包裹起来,反求诸己,在内心与自己反复纠结、消耗,家长和父母往往察觉不到,而等发现问题时情况已经难以挽回。


官方通报中称,学校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,有关专家也在呼吁加快补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“短板”。近年来,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,可在一线实践中依然面临“走过场”的尴尬处境,无法回应心理困境中孩子们的呼唤。当一些聪明的孩子不想让成人发现自己的困难时,是可以通过“巧妙”地选择答案而“躲过”流程化的问卷筛查的。


除了一两次简单的问卷调查,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有更细致、更有温度的举措?例如一间情绪发泄室、一个可以得到及时回复的邮箱地址、一份支持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“技能包”……即便掩饰得再好,“好孩子”走上绝路前也有迹可循,而要让孩子愿意打开心扉,教育就要走近学生内心,多留意孩子的情感、心理状况而不仅是成绩。


其实,教育本没有所谓“好孩子”与“坏孩子”的划分,只是当人们习惯了将标签一贴了之,便容易忽视标签下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。有一天,当我们不再只用“成绩好”“懂事”这一把评判尺子,而是以孩子视角理解他们,创设以爱为连结的情感纽带,才会帮助更多孩子成为阳光快乐、健康成长的“好”孩子。




—  END  —


来源|本文系“光明社教育家”原创
作者 |  黄硕 谷珵






《小舍得》引爆教育话题,警惕“以爱为名”的暴力

花5800元让学生买平板 | 智慧校园不应成为逐利场
焦作姚老师职称评审案宣判 | 基层治理思维要跟得上现代学校发展的脚步
教育局局长为学生跳霹雳舞,重塑了教育官员的形象
当“网络原住民”遇见青春期,教师怎么办?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